2022-01-18 作者 :旋風數控網 圍觀 : 0次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華中數控系統子彈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華中數控系統子彈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桐油的戰略價值有多重要?最有說服力的,當屬中國抗日戰爭——現代年輕人眼里分外陌生的桐油,卻是對當時艱難困苦里的中國,有著救命意義的重要底牌!
中國人種植桐樹開發桐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這以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國桐油一直是領跑全世界的特產。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時,涂有中國桐油的中國建筑和中國船舶,更把諸多西方探險家看得眼熱,眼熱后就紛紛砸錢爆買。低調的桐油從此與瓷器茶葉等“古代中國制造”一道,持續熱銷西方世界。甚至,在鴉片戰爭轟開中國國門,諸多中國傳統手工業被沖得七零八落后,中國桐油的價值,卻是逆風而上。
因為,拜19世紀中葉起如火如荼的科技革命所賜,電力等新科技工業高速發展,擁有極強干燥性和抗腐蝕性的桐油,身價也就暴增。從電機電纜生產到電器制造,甚至代用汽油提煉和醫藥制造。先前只是“好涂料”的桐油,都是絕不能缺的寶貝。越是工業發達的西方強國,對這“寶貝”的需求越急迫。可哪里去找這寶貝?直到20世紀30年代,全球唯一的桐油出口國,依然是桐油的“故鄉”:中國!于是,從風雨飄搖的清末,到多災多難的民國。不起眼的桐油產業,就這樣多年如一日,為貧弱的中國輸血。到了二戰前夜,在全球軍備競賽加劇的緊張空氣下,中國桐油貿易更是火爆。全球第一強國美國,就是中國桐油的首席買家。美國國內八百五十種工業品,都直接依賴桐油進口。美國桐油消費量占到全球的百分之七十四。中國桐油出口量,也全面抗戰爆發前,達到空前的十萬噸。僅1936年一年,就為國家賺取法幣七千三百多萬。
可以說,支撐中國全面抗戰的“家底”,相當多一部分,就是靠“賣桐油”掙來的。而在抗日戰爭打成一鍋粥,中國東南沿海近乎全面淪陷,石油等戰略物資幾乎全被封鎖的困境下。植根西南大后方的桐油產業,卻是盡顯英雄本色,聰明的中國桐油業者們開動腦筋,竟創造性的從桐油里提煉出“能源替代品”。僅是貴州銅仁一地,每年生產的三千噸桐油里,就可以提煉出兩千多噸“替代汽油”“替代柴油”“替代煤油”。抗戰相持階段的多次正面戰場大捷,就是靠這些“替代能源”打出來!
更重要的意義是,在當時互坑成風的二戰外交舞臺上,桐油出口,卻是中國外交打破孤立局面的“底牌”。
雖說在十四年抗戰史上,與日本有著更多貿易利益的西方列強們,不止一次打過“犧牲中國滿足日本”的算盤。尤其是常把“自有公平”掛嘴上的美國,抗戰爆發后,也是扮足了攪屎棍角色:1938年,美國一邊多次拒絕中國的求援,一邊敞開了向日本甩賣武器。特別是日軍扔在中國土地上的炸彈,更是“美國貨”扎堆。但是,隨著中國東南沿海被打爛,中國桐油出口幾乎斷絕,美國工業,也跟著自食其果,陷入桐油稀缺的局面里。于是,面對國內工業界的洶涌反對聲,困于“桐油問題”的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對華關系。更主動放下身段,與中國探討“援助問題”。1939年2月,經過五個多月的討價還價,中美雙方達成了著名的《桐油借款和約》,中國以桐油貿易為籌碼,承擔每年四厘半的利息,換取了多達2500萬美元的“商業性貸款”。
盡管在美國的“強盜風格”下,《桐油借款和約》也充滿著大量屈辱性的內容,但意義卻十分重大,一是在抗戰最困難的1939年,獲得了一筆解燃眉之急的援助,更重要的意義是,這是自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獲得的第一筆來自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援助”。縱是條款內容十分趁火打劫,卻也是中國外交“破冰”路上,十分重要的一步。而桐油的貢獻,也正如當時一句流行語:“一株桐樹抵得過一支機關槍, 一個桐果抵得過一顆手榴彈, 一粒桐籽抵得過一發子彈”。”確實,艱難重重的抗戰博弈里,桐油,確實是中國最困難時段的開路先鋒。
也正是隨著《桐油借款和約》的履行,抗戰相持階段的中國外交局面,從此大為改善。這以后,以桐油為籌碼,中國與美國進行了多次交涉,促成了美國對日本的一次次“制裁”。珍珠港事件后,二戰范圍的擴大,更讓桐油成為整個同盟國的稀缺資源。通過桐油貿易與擔保,中國源源不斷獲得前線急需的軍火援助,有力支援了抗戰。甚至,中國在抗戰最困難時期,從未停歇的桐油生產,更是反法西斯聯盟,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以這個意義說,桐油,還有千千萬萬桐油生產者們,就是為中國贏得這場戰爭的,永遠值得紀念的無名英雄。
而這在那苦難前代,為民族負重前行的桐油生產,更證明了一個顛沛不破的真理:堅韌的中華民族,無論在怎樣的絕境下,無論面對兇殘的刀兵,還是無煙的戰場與傲慢的圍堵,都會自信站立,永不倒下。參考資料:《中國桐油種植史》
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至少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稱中國桐油為世界級的戰略物資并不為過。
對于桐油的戰略價值,早在抗戰前期的1939年就有媒體刊文稱其是“唯一救國的寶貝”,甚至認為“一株桐樹抵得過一支機關槍, 一個桐果抵得過一顆手榴彈, 一粒桐籽抵得過一發子彈”。這樣的說法雖有些夸張,但在當時的國內外大環境下倒也不算太離譜。
桐油與絲、茶一樣,皆為中國特產,從古代至近代,一直作為防水防腐材料用于粉刷船只,制作油篾、煙墨或充當照明燃料。但隨著鴉片戰爭后國門開放,工業技術突飛猛進的西方發現中國桐油的干燥、防水、防腐、酸堿性能均優于他們過去所用的亞麻籽油,于是從1894年開始從中國進口桐油。
20世紀初,歐美航空工業蓬勃發展,桐油的作用和地位更加重要——因為機身只有涂以桐油,才能確保飛機在空中飛行時完全杜絕濕氣進入,從而避免生銹。由此一來,桐油遂逐漸成為中國出口大宗貨物之一。
據統計僅1935年,桐油大省四川產量就超過6萬噸,按當時市價可換取外匯2000多萬美元。而在1936至1937年全國出口貿易額統計當中,桐油均名列榜首,1936年出口額達7338萬元,占全國出口總值10.4%。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戰前后美國綜合實力激增、經濟發展迅速,其對中國桐油的依賴性非常大,據統計最多時美國有850種工業制成品需要用到桐油,1935年時美國桐油消費量占到全球近75%。而且需要說明的是,在1937年之前中國是桐油的唯一出產地。
恰在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導致中國桐油輸出業一落千丈,而起初對華援助不太積極的美國隨著進口桐油量大幅下降,加上亞太形勢吃緊,也逐漸傾向于聯華抗日,而美方答應給中國提供援助貸款的主要條件就是換取桐油。
1938年底《中美桐油借款合約》簽署,美國向中方提供2500萬美元貸款用于購買美制汽車、和整修滇緬路交通大動脈,而中方則要在期限內向美方出售22萬噸桐油。再之后,中美錫礦借款、鎢砂借款相繼達成,中方利用上述美援資金購買了4.5萬支手槍、航空汽油、汽車和其他大批軍用物資,有力地支撐了本土抗日戰爭。
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對華政策變為敵視態度的美國政府還一度在香港市場上高價搶購桐油,為的就是盡量減輕因東北亞地緣格局變化而給自身帶來的負面影響。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華中數控系統子彈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華中數控系統子彈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